中国园林网1月4日消息: 进入腊月,农事慢慢“闲”了,但勉县张家河二沟村村民陈显寿依然在“忙”。“我要趁年前把猪苓种拾掇好,过完年还要再种几亩,”陈显寿边整理猪苓种边乐呵呵地说,“别看这‘黑疙瘩’不起眼,致富全靠它了,去年我卖了3000多斤,挣了7多万元。”“我家种了2亩多”“我家种了8亩多”……元月3日,笔者到二沟村采访,随处都能感受乡亲们到对猪苓的喜爱。村支书陈志华告诉笔者,猪苓给大伙带来了好收入,去年全村232户共发展猪苓1800余亩,户均增收4万多元。勉县有丰富的林地资源。近年来,该县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出了“林药、林菌、林畜、林禽”发展多重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去年,全县天麻、猪苓等中药材栽植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值达1.2亿元;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年产量1100多吨,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林麝、蓝孔雀、豪猪、七彩山鸡等林下养殖,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和陈显寿一样,勉县新街子农民史会义也因发展林下经济致了富。史会义承包村林场养鹅,从2011年起步的600只鹅,已发展成为现在年出商品鹅3000只、商品蛋5万多个的规模化养殖场,带动了周边镇村3个养鹅大户。“去年毛收入30多万元,”史会义说,“今年我准备把鹅场规模扩大到4500只,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驱车一路前行,在该县长沟河镇庙坪村的香菇生产和中药材种植基地,笔者了解到,去年基地发展香菇700架,种植重楼(中药材)68亩,养殖土蜂10箱,不但带动了群众产业发展,还为周边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解决了长期用工10人,季节性临时用工30余人,贫困户人均实现工资性收入5000元以上。该基地负责人李志平介绍,目前基地正在为春季生产做准备,开年后还将发展香菇1000架,养殖土蜂100桶,栽种重楼120亩,不断扩大基地规模,为更多的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该县把发展林下经济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去年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35亿元,初步形成了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加工、生态观光的立体化增收模式,实现了林下经济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
免责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