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防治

     发布日期:2024-12-10 1:19:00  浏览次数:172  来源:互联网
     美国白蛾是一种以危害绿色植物为主的国际性检疫害虫,俗称网幕毛虫或秋幕毛虫。美国白蛾原发生于北美洲,1940年传到欧洲,1945年从美国传入日本,1957年传到朝鲜,1979年在我国辽宁省丹东市*发现,1984年在陕西咸阳、山东荣城发生并造成局部灾害,1989年进入河北山海关,1992年进入山东烟台,1995年进入天津市塘沽区。2003年6月在青岛市黄岛区*监测到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 ~ 15mm的白色蛾子,雄虫的翅面上常有不规则的褐色斑。      幼虫:体长22 ~ 37mm, 共6~7龄,各节毛瘤发达,其上生有一簇长短不一的白色体毛。      卵:单层块状排列,上面覆盖了一层白色鳞毛;小米粒的1/4大小,初产淡绿色,后变灰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     蛹:长9 ~ 12mm,初为淡黄色,后由橙色-褐色-暗红褐色,蛹末端由8 ~ 15个细刺组成。     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在我市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树皮、压顶石、枯草下、墙缝等地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出现越冬代成虫。幼虫发生期长、时间分散。初孵幼虫多在卵块附近取食,吐丝形成网幕进行危害,4 龄以后破网幕分散危害。尤其是第二代幼虫发生危害*重、时间长、发育不整齐等现象。 根据近几年观察总结美国白蛾在青岛市发生危害的相对时间为: 第1代幼虫:5月28日-7月18日,高峰期6月14日, 第2代幼虫:7月25日-8月29日,高峰期8月18日, 第3代幼虫:9月10日-10月底,高峰期9月中旬, 越冬成虫:4月25日至7月10日,高峰期5月15日 • 第1代成虫:7月15日-8月13日,高峰期7月18日 • 第2代成虫:8月16日-8月29日,高峰期8月28日 • 越冬代老熟幼虫10月底开始陆续下树寻找隐蔽场所,*晚11月上旬下树化蛹。     美国白蛾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食性杂:可危害包括林木、果树、花卉、农作物和蔬菜在内的300多种植物;     2、繁殖量大:一头雌蛾一次可产卵800~2000粒,年平均繁殖后代3000万头,*多可达2亿头以上;    3、适应性强:幼虫有极强的耐饥饿能力,15天不取食仍可正常繁殖危害;    4、传播途径广:四季均可随各种货物、交通工具等做远距离传播;     5、危害严重:爆发时可在一夜之间吃光一片绿色植物或果园;    6、扰民现象:老熟幼虫有入户、进入居民家中以及寻找食物和隐蔽场所化蛹的习性。     防控美国白蛾可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主要采用人工挖蛹、诱捕成虫、剪卵块、剪网幕、喷洒生物药剂和释 放天敌等方法进行防控。     1、11月中旬~4月下旬:人工挖掘树皮、墙缝、压顶石下虫蛹集中烧毁;      2、5月下旬~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出现,7月中旬为*代成虫期,8月下旬为第二代成虫期,均进行人工捕捉、灯光诱杀成虫;      3、5月底~6月上旬*代幼虫发生期,7月中旬~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发生期,9月中旬~10月底第三代幼虫发生期均进行人工拉网式排查,发现卵块、网幕及时剪除、烧毁、深埋并在发现虫态的植物周围,方圆20米喷洒灭幼脲1号(或除虫脲)6000~8000倍;在幼虫2-3龄期集中喷洒1.2%的苦烟乳油1500~2000倍液或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200~300倍液;      4、6月底*代幼虫化蛹,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化蛹,10月中下旬三代老熟幼虫下树化蛹期树干捆绑草绳,人为融造环境收集老熟幼虫、化蛹后集中消灭或在这期间释放天地周氏啮小蜂虫茧寄生美国白蛾的蛹。

免责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