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形短须螨的发生及防治

     发布日期:2024-12-10 1:19:00  浏览次数:186  来源:互联网
    分布与危害     卵形短须螨学名Brevipapus obovatus Donnadieu,该虫分布广泛,在我国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均有发生,为害严重。寄主主要有非洲菊、大丽花、满天星、白兰、石榴等。     为害时一般表现在叶背,使叶反面产生油渍状的紫褐色斑块,叶柄紫褐色,易早落。    形态特征     成螨背部具网状纹,中央网纹不明显。后半部具5对背毛,须肢4节。雌螨体长0.293毫米,体宽0.167毫米,椭圆形,背腹扁平,暗红色,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雄螨体长0.232毫米,宽0.15毫米。体型比雌螨细长。后半体的网状纹在前部和亚侧部比较明显。后足体与末体之间有1横纹区分开。     若螨椭圆形,末体较前足狭窄,背面无网状纹,仅在后足体具横向皱纹。背毛呈阔披针形,具锯齿腹面的生殖板未分化。    发生规律     1年发生6-7代,以橙红色的雌螨群集植株根系越冬,或在叶反面、腋芽等处越冬。春季气温达15°时,雌螨出蛰,爬至叶片上取食产卵。约40天完成1代7-9月为发生高峰期。     防治方法     (1)增施肥料,增强植株的抵抗力。冬季清洁园地,减少越冬虫源。越冬前可喷施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     (2)发生期7-9月选喷20%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或5%尼索朗2500倍液。(来源:秀花网 ) 

免责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