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松粉蚧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24-12-10 1:11:00  浏览次数:182  来源:互联网
           【发生规律】广东1年发生3-4代,以3代为主,世代重叠。以中龄若虫越冬,没有明显的越冬阶段,但冬季发育迟缓。寄生于当年生或2年生的松树梢头,部分寄生于嫩枝及新鲜球果上。         初孵若虫孵化后聚集在雌成虫的蜡包内,天气适宜时爬出,在松树枝、梢、叶处不停活动,并随气流被动扩散,扩散方向与东南季风方向一致,自然扩散距离一般为17km,*远可达22km。部分初孵若虫在较隐蔽的嫩梢、针叶束或球果上聚集生活。         1年中有2个扩散高峰:分别是4月中旬至5月中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下旬。该蚧虫可借助于寄主苗木、无性系穗条、嫩枝及新鲜球果作远距离传播。         【防治方法】加强林区管理——在种苗繁育基地或调运检疫中发现带虫苗木(含接穗等繁殖材料)、枝条等,应就地销毁或作薪炭材使用;加强林区抚育,科学肥水,增强树势,减少发病;及时间伐,发现有虫枝立即剪除,集中烧毁。         化学防治——带皮原木采用溴甲烷薰蒸处理,用药量为20-30g/m3,薰蒸时间24h或剥皮后再调出。         生物防治——疫区或疫情发生区可采用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进行林间喷雾,或引进原产地的天敌如寄生蜂等进行防治。        严格执行检疫,防治苗木、盆景等随意调运。 

免责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