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月扇舟蛾是渝东南杨树上*重要的食叶害虫之一。自2001年我县暴发成灾以来,呈现偶发、局部重发态势,是目前杨树病虫害重点监测与防治对象。笔者于2003年开始,对其发生世代进行系统调查,基本掌握分月扇舟蛾在我县的发生危害情况,为科学开展害虫监测与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方法
1.1 林地系统调查:每年4~10月杨树生长阶段,在中、低海拔地区设立两个害虫观察点,每个点选有代表性的林地5~10块,“逢五逢十”定期进行系统调查,观察记载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害虫发生危害情况。
1.2 室外饲养观察:3月上中旬害虫开始活动时,选取低龄幼虫20至30头,放到养虫箱内进行人工饲养,观察记载害虫产卵、取食、化蛹、羽化、交尾情况。
2 调查结果
2.1 发生世代
根据麻旺、铜鼓测报点室外网箱饲养观察结果表明,分月扇舟蛾每年共发生六代(含越冬代),世代发育极不整齐,*代后有较明显的世代重迭现象。3月中旬气温回升后越冬幼虫爬上树干取食幼芽,幼虫生长较慢,4月下旬越冬幼虫化蛹,5月中旬羽化形成为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6月下旬为*代发生期;6月下旬—7月下旬为第二代发生期;7月下旬—8月下旬为第三代发生期;8月下旬—10月中旬为第四代发生期;10月中下旬形成第五代幼虫,继续危害一段时间后,以低龄幼虫在枯草落叶层或石缝中越冬,成为来年越冬代虫源。其各个虫态发生情况如下:
越冬代:3月中旬至4月下旬为幼虫期,历期是23天;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蛹期,历期是12天;5月上旬至5月中旬为成虫期,历期是8天。
*代:5月上旬至5月下旬为卵期,历期是9天;幼虫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历期是19天;蛹期为6月上旬至6月下旬,历期是12天;成虫期为6月中旬至6月下旬,历期是5天。
第二代: 6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卵期,历期是8.5天;幼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历期是24天;蛹期为7月上旬至7月下旬,历期是9天;成虫期为7月下旬,历期是3天。
分月扇舟蛾世代调查统计表(室内饲养)
世代
越冬代
*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卵
5/8-5/23
6/19-6/30
7/23-8/3
8/25-9/4
10/3-10/28
卵历期
9天
8.5天
6.7天
7天
9天
幼虫
3/20-4/27
5/14-6/20
6/27-7/20
7/28-8/19
8/30-9/29
10/12-
幼虫历期
23天
19天
24天
23天
20天
蛹
4/18-5/11
6/2-6/28
7/12-7/28
8/14-8/27
9/19-10/15
蛹历期
12天
12天
9天
7天
11天
成虫
5/1-5/12
6/14-6/29
7/21-7/29
8/21-8/31
9/30-10/21
成虫历期
8天
5天
3天
4天
3天
第三代: 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卵期,历期是6.7天;幼虫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历期是23天;蛹期为8月中旬至8月下旬,历期是7天;成虫期为8月下旬,历期是4天。
第四代: 主害代,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卵期,历期是7天;幼虫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下旬,历期是20天;蛹期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历期是11天;成虫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历期是3天。
第五代: 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为卵期,历期是9天,10月中旬后至越冬为低龄幼虫期。
2.2 主要习性
2.2.1 越冬:以低龄幼虫在树下的枯枝落叶层或石头缝隙内越冬,次年3月中旬后解除休眠,上树取食危害,成为初次虫源。
2.2.2 产卵:卵多产在杨树叶片的背面,块产,卵*初为淡青色,后变红褐色,多集中在早上孵化。
2.2.3 取食习性:初孵幼虫常群集于叶片上,剥食叶肉,呈箩底状,叶片枯黄。幼龄幼虫具吐丝下垂特性,4龄后食量大增,咬食整个叶片,受惊后极易掉落地面。幼虫对温光敏感,中午多栖息在嫩枝上,以早上和傍晚取食较多。
2.2.4 化蛹:老熟幼虫,多吐丝卷叶并在其内化蛹,少数在树干下的石头缝隙中吐丝化蛹。
2.2.5 成虫习性:昼伏夜出,具较强的趋光性。
2.3 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3.1 气候:气温影响越冬基数、繁殖力、虫态历期和天敌种群数量。一般适温多雨,虫害发生较重,高温少雨,虫害发生较轻。
2.3.2 杨树品种特性:据调查,69、72杨等品种的叶片较嫩绿,角质化程度较低,分月扇舟蛾幼虫喜欢取食,危害较重;中林系列品种的叶片较硬,角质化程度较高,分月扇舟蛾幼虫不喜取食,危害较轻。
2.3.3 树龄: 分月扇舟蛾在育苗地发生*重,其次是稀疏的中幼林,10年以上的杨树发生*轻。
3 防治与建议
3.1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建议推广中汉17、南抗杨、中林2030等抗病虫优良品种。
3.2 加强营林措施,科学植造多树种混交林,培育和利用害虫天敌,提高林分对病虫害的自然控制能力。
3.3 积极有效地开展害虫监测和预测预报,为适时有效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3.4 坚持控上压下的防治策略,狠抓越冬代和主害代的生物防治或仿生物药剂防治。
参考文献
中国森林昆虫(第二版) 萧刚柔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472~473
中国杨树害虫 李亚杰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152~154
免责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