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象

     发布日期:2024-12-10 1:10:00  浏览次数:176  来源:互联网
     梨花象(AnthonomuspomorumL.)属鞘翅目象虫科。成虫咬食嫩叶和花蕾,在花蕾上咬出产卵孔;幼虫在花蕾内食害花蕊和子房,使花不能开花,花瓣干枯变褐,还能在幼果内危害,被害花、果极易脱落。       分布:发生布普遍,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陕西、河南、青海、湖北等省。  为害:成虫在花蕾上咬孔产卵;幼虫咬食花蕊和子房,使花不能正常开放,花瓣干枯变褐而呈霜冻状,*后凋落。     ①成虫:体长3—4.5毫米,全体灰褐色至黑褐色,密生灰白色至淡灰色绒毛。触角淡褐色至暗褐色,膝状,11节。胸部色较淡,微白,前胸背板中央有一灰白色纵绒。鞘翅中部和近末端各有一条黑褐色斜带。足红褐色。       ②卵:椭圆形,长约0.8毫米,初产白色,后变为灰白微带红色。      ③幼虫:体长5—7.5毫米,近长椭圆形,微弯曲。头部黑褐色,体乳白至淡黄白色,各节有横皱。胸足退化。    ④蛹:体长3—4.5毫米,长椭圆形,淡黄至黄色,尾端有1对褐色肉刺。茧长椭圆形,长5—6毫米。     (4)生活史及习性:    梨花象在辽宁南部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翌春梨花吐蕾时(4月中旬至5月中旬)出蛰活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产卵,卵期5-8天。5月中旬至6月初为幼唱害期,幼虫期19-22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化蛹,蛹期约8天。5月底至6月中旬成虫羽化,取食为害,8月中旬以后开始越冬。   梨花象以成虫十余头聚集潜伏在树皮裂缝或落叶层内越冬。翌春出蛰后取食花蕾和嫩叶,并进行交尾。雌虫产卵前在花蕾上先咬一个小孔,再将卵产于孔内。一般1个花蕾内仅产1粒,少数可产2-3粒,且多产在雄蕊上。1头雌虫可产卵18-40粒。   幼虫孵化后食害花蕾或早熟品种的幼果。老熟后在被害花蕾内或被害幼果内作茧化蛹。花或幼果因幼虫咬伤而凋萎,极易坠落。    成虫羽化后先静止不动,一般经3天后才咬一个小孔外出。新羽化出的成虫取食嫩叶,具有假死性,遇惊即坠地逃离。   防治措施:   ①秋冬刮除粗老翘皮,清扫落叶,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成虫。     ②春季摘除被害花蕾、幼果,及时捡拾落地虫苞、虫果,集中处理。      ③在成虫发生期喷90%*800倍药液消灭。在成虫发生初期,特别是雨后在树冠下喷洒50%辛硫磷300~400倍液或25%对硫磷微胶囊剂200~300倍液处理地面。树上防治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90%晶体*800倍液。     ④利用成虫假死性,进行人工振落捕杀。

免责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