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龙黑斑病防治

     发布日期:2024-12-10 1:09:00  浏览次数:127  来源:互联网
穿山龙黑斑病( Dioscoreae black spot)穿山龙黑斑病菌主要危害叶片。 症状:     一、二、三年生穿山龙叶片均可受害,二、三年生叶片发病率较高。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针尖大小黑褐色斑点,后扩展为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生长不受叶脉限制,外圈黑褐色,中间灰褐色,有明显的黄色晕圈。病斑直径 2~10mm 不等,严重时中间灰褐色,部分可以形成穿孔。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黑色絮状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病斑扩展迅速,其中一些小病斑连片形成大的病斑,病叶开始枯黄、萎蔫,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 病    原:     Alternaria dioscoreae Vasant Rao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一般簇生,直立,少单生,由菌丝上长出,单生或丛生,通常比菌丝粗而色深,分隔, 60~102×4~7 μ m 。分生孢子单生或短链生,暗褐色,卵形、长椭圆形或倒棒状,横隔膜 2~7 个不等,纵隔膜 2~4 个,分隔处略隘缩,孢身 40~69×13~17 μ m 。喙淡褐色,较长,有隔膜,顶端稍膨大, 9~46×3~6 μ m 。 发病规律:    6月中旬田间开始有零星病斑出现,数量极少,且病斑很小,为发病初期;6月下旬至7月中、上旬进入发病高峰期,田间病斑大量增加,病斑扩展迅速,病情增长快;8月份持续高温,抑制病菌的再次侵染,此时穿山龙植株正处于高速生长期,因此,病情有所缓和,病情指数轻微下降; 9月份气温有所回落,又达到适合病原菌生长条件,田间病情再次加重,病叶率急剧上升,病斑扩展迅速,有的又汇合形成大斑,病叶枯死,比正常叶片提早枯黄5 ~ 10d左右。 防治措施:   1、彻底消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来源。     2、土壤消毒及合理施肥培育无病壮苗。用 30% 土壤消毒剂(过氧乙酸) 100 倍进行土壤消毒可大大减少田间初始菌源。     3、轮作。合理的实行轮作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4、加强田间病情监测,及时药剂防治。可选用大生 M-45 和代森猛锌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免责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