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农业部主办为期两天的全国植物检疫工作会议10日在乌鲁木齐圆满结束。会议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确保新发农业植物疫情不蔓延危害,已有疫情不暴发成灾,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一般疫情应施检疫率和防控处置率达到80%以上,重点疫区的植物调出施检率、良种繁育基地产地检疫率和重大疫情处置率达到*。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经济贸易、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几率不断增加,呈现频繁、突发、持久、损失巨大等特点。上世纪70年代新疆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仅有2种,到“十一五”末,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已达15种,其中小麦一号病、马铃薯甲虫、苜蓿黄萎病、向日葵白锈病、黑森瘿蚊五种检疫对象,国内目前仅新疆有分布,因此,新疆的疫情阻截防控任务十分艰巨。
根据新疆周边国家对我国具有潜在危险的和新疆局部发生的重大疫情分布区域,我区建立了三条阻截线:
*条,在25个边境县市的乡(镇场、集市)有计划、有选择的设立疫情监测点,防止境外疫情传入;
第二条,在疫情发生前沿风险区11个县市,阻截已发生的马铃薯甲虫、小麦一号病等重大疫情的传播扩散;
第三条,在疫情发生前沿区和通往内地的重要交通要道设立省际植物检疫检查站,阻止重大疫情传出、传入。
全区61个重点县市建立了280个疫情监测点,及时发现了棉花粉蚧、向日葵重大检疫性病害、稻水象甲等疫情。通过疫情阻截带建设,有效控制了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保护了新疆乃至全国农业生产安全。
免责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