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小草:点地梅与无心菜的神奇价值

     发布日期:2025/9/13 13:00:00  浏览次数:7  来源:秀花网
 春天时节,田野间常见一种小草——点地梅。它在县域范围内广泛分布,尤其在春耕前的秋粮地和一些中药材种植地里更为常见。花期多在二月至四月,花朵虽小,却清新可爱。   在早期的中药学教材中,点地梅曾被归入“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药”这一类,与山豆根、射干、马勃、酸浆、朱砂根等药材并列。但在《2020版药典》中,点地梅已未收录。不过,从民间使用经验来看,它依然有着独特的药用价值。   《中国植物志》记载,点地梅全草可用于治疗扁桃腺炎、咽喉炎、口腔炎以及跌打损伤;《全国中草药汇编》则更为详细地描述了其药性与功效:   点地梅别名较多,如喉咙草、白花珍珠草、天星草。它属于报春花科植物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 (Lour.) Merr.)的全草,通常在春季开花时采收,除去泥土后晒干备用。其性味为苦、辛,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扁桃体炎、咽喉炎、风火赤眼、跌扑损伤等症。常用量为3~5钱,可煎汤内服。据经验,用鲜品药效优于干品,尤其对咽喉炎患者,慢慢下咽可缓解症状。   在点地梅旁边,常常还能遇见另一种小草——无心菜。这种植物在中药里叫作小无心菜,同样具备一定药用价值。   《中华本草》记载,小无心菜别名繁多,如鹅不食草、大叶米牺草、鸡肠子草、雀儿蛋、铃铃草、白莲子草、星子草、鹅肠子草、蚂蚁草、灯笼草等。它属于石竹科植物无心菜的全草。性味为苦、辛,性凉,归肝经与肺经。其功效主要在于清热明目、止咳祛炎,可用于肝热目赤、翳膜遮睛、肺痨咳嗽、咽喉肿痛及牙龈炎等症。用法上既可煎汤内服(15~30克),也可外用捣敷或塞鼻孔。   无心菜与点地梅的功效有相似之处,都偏向于清“上热”,在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牙龈炎、咽喉炎等小病症状中效果良好。   中医药讲求“简、便、廉、验”,像点地梅和无心菜这样的野草,虽其貌不扬,却往往在关键时刻能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一些“小病小灾”,只要辨证准确,合理应用这些草本植物,就能带来不错的疗效。这不仅是中医智慧的体现,也是一种惠及大众的善举。

免责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新闻